建筑的理念:坂本一成与现代主义

作者:磨石学校 | 来源:豆瓣 | 最后更新:2011-05-17  | 点击:
文章导读:

对现代建筑的看法 关于坂本一成我已经写过很多东西了。不光是写东西,以前我们还经常对话,共同进行建筑的学习。至今为止尽管看过了他的很多作品,但我对于他的建筑在现代主义...

对现代建筑的看法

关于坂本一成我已经写过很多东西了。不光是写东西,以前我们还经常对话,共同进行建筑的学习。至今为止尽管看过了他的很多作品,但我对于他的建筑在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之中究竟处于怎样一个位置的理解却是比较最近的事了。是在看了“House SA”(1999)这座极其难懂的建筑,反复考虑之后才明白的。这已经超越了对于“House SA”本身特点的具体判断,而更多的是希望能够整体性地看待他的所有作品。那时,相比具体的分析,我希望能够进行更为抽象的考察。他对于近代建筑是抱有怎样的认识的?当我见到“House SA”之后建造的“Egota House A”(2004)的时候,这样的心情越发强烈了。我听说这个集合住宅并未受到其他建筑师很多的关注,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思考他从“水无濑的町家”(1970)到现在为止贯穿始终的建筑思想的契机。尽管内部的通高空间的构成十分纯净,但是将其包含在其中的建筑的存在感依然惊人地强烈。这种强烈感觉的秘密究竟存在于何处?我认为还是在于墙面与窗的关系上。 dobuilding.cn
从早先我就觉得在坂本建筑中,常常觉得有着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 1870-1933)和海因里希·特森诺(Heinrich Tessenow 1876-1950)这两个异质的建筑师类似的感受。事实上尽管不知道坂本是否有意识到路斯那样的冷淡的强势或是特森诺的温和,但我还是认为在坂本身上,隐藏着想要对现代建筑进行本体论的探索的意图。然而,对于他而言其实并没有考虑过要模仿路斯或是特森诺吧。首先,时代不同了。他在不自觉之中,有着希望对现代建筑进行本体论的探索的意图,具体而言就是想将现代建筑固有的构成按照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进行重新编成。在20世纪,人们发明出了前所未有的建筑。与此同时在20世纪后半,也培育出了希望超越现代主义的野心。但是这一发明并非凭借一时的灵感闪现就能超越的东西。现代建筑这一发明本身是有着更深的根基的。我们依然是生存于现代的延伸上的。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时代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大幅的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中,思考一下20世纪发明的建筑究竟是什么,细细地思考在现在的条件之中应该如何将建筑从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坂本一成。现代建筑产生了各种话语,提高了精练的程度,而真正的思想课题,或许就在这里面吧。 dobuilding.cn
有一段时间,有人看到我苦于想要理解“House SA”,说我对于“House SA”的美学理解可能只是误解。我没有对此进行反驳,但事实上他们的批评是正确的,这并非是应该从美学的角度看待的东西。我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搞错了。举例而言,立面的一层和二层是错开的,这也许并非是众所周知的极简主义美学,但是看起来又是极其必然的。我在其中感受到了从内部生成的变化。坂本将这种变化表述成“开放”。坂本的建筑是基于几个重要的概念的,简单说起来,我理解为这是建筑物与将它整体置入现实中时产生的界面的关系。 越是早期的作品中,这两者越是均衡的。我在他的建筑中感受到了强烈,或者说是异常的紧张,也正是这种均衡的原因,而这种均衡的解体带来的,正是向“开放”的强烈转变。“House SA”的1、2层的错动,想必也是坂本认为在这座建筑的实验当中可以将至今为止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来了吧。 内容来自dobuilding


多种多样的概念

坂本一成真的是一个长于思考的建筑师。无论是他的建筑的难以理解还是他的建筑中的魅力都是这种思考的结果。我只是希望他不要思考过头走入死胡同。绝非只有自由地驱使幻想才能开辟建筑道路。他对于建筑本身的固有逻辑一直有着严谨的追求。说是逻辑可能有些抽象,具体而言就是建筑是在某种社会中产生的作为空间与物质的构造而被建筑师所认识的图示。坂本将建筑师的思考与外部的空间和物质所产生的这种构造定义为“构成”这样一个方法论的概念。而从这个构成的概念出发,我们也能够对于坂本从初期到现在在设计小住宅的同时,对于建筑的根本概念不断进行的研究轨迹进行追溯。
除了几个集合住宅之外,坂本一成至今为止不断地创作出了很多独立住宅。住宅是生活的场所,这早已不必多说,在满足住宅的条件的同时,坂本一成一贯追求的是“建筑”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本体论的问题。无论尺度有多小,尽管被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机能所限定,但坂本认为正是在这样的日常性之中,才有着追问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建筑”的意义。原因就是住宅是建筑的原初的状态,无法与人类的生存割裂开,并且构成了文明,但是之后却被居住者的欲望、习惯和兴趣的好坏所搅乱,我们已经无从知道至今它已变得有多么混乱。当然建筑师通常都是超越了普通人对于住宅在无意识中抱有的印象来设计住宅的,但是坂本一成感受到的是与其他建筑师的主张和构思不一致的东西。他希望发现最自然的建筑的存在,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的。

dobuilding.cn

他在建筑的要素(先不说这究竟是空间还是场所或者是构造材料)的关系,也就是构成当中,思考了在保持日常的生活样式的同时如何制造非日常性。但是并不采用极端的表现方式。比方说,即使有通高空间,也不会使得高度太夸张。坂本一方面想要表现,另一方面又想要压抑,可以说正是因为他有着这样相反的两种冲动才导致产生了这样的特点,而从建筑而言的话,正如刚才说过的,就是希望日常性和非日常性两者共存而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终结果。他认为建筑首先应该是理性构成的东西,作为结果而言,相比激发浪漫的感情,倒不如引导人认识各要素之间的微妙的力量关系。
这种反高潮(anti-climax)的志向使得他不久后在各个空间之中连用途的意义都去除了,这促使他将这些空间都作为中性化的单位处理的同时,考虑各个空间之间的拓扑关系。他希望从这些单位的相关的布置(即构成)之中使得建筑成立。这时,在外形上也发生了意义的变化。他意识到要将一座建筑在某个场所偶然地出现的状态在外形上表现出来。他将这称之为“家型”。尽管有人将“家型”认为是坂本一成的住宅山墙面的符号化,但倒不如说他反而是想使建筑面向社会,以最为自然的形式思考“家型”,这是他希望尽可能远离过强的表现性,或者说是容易被消费的形式的结果。他就像是口头禅似地常说“消除意义”,这也并非是从“Less is more”的美学角度出发的。这是对于拥有意义作用的记号过剩的消费社会采取有意识的立场,不希望被卷入这样充满了欲望的社会的意志的表达。“家型”时期的家,与其说是拥有着固定的形式,不如说是身体的、有机的柔软形式。我也是这时感到他与特森诺之间的相似的。进入80年代之后,坂本一成开始抱有建筑并非是“箱”,而是“领域以及覆盖其的东西”这样的想法。此时应该留意的是领域的概念。领域并非是分隔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的边界线。领域是既暧昧又保持连续性的扩张性,不仅不强调所谓内部/外部的对立,更多考虑的是相关的东西。坂本说,“覆盖只要架设在需要的部分就可以了”。这样的各个概念现在想来,可以说是将建筑解体使之变得自由的第一步。领域有着很强的扩张性,是内部与外部浸透并相遇的可能性,这在面对现在的街道时可能还是有点难以理解,这是事实。因此,当这变为若干个集合住宅的规模时,就会在像是与大范围的都市的连续以及精密细分的各户之间的关系等等之中看出来。 copyright dobuilding
像这样坂本一成首先将建筑从“箱”之中开放,然后走上了寻找将建筑解放为自由的构成的道路。


将建筑“打开”

坂本使用了很多难以理解的概念。其中,将建筑“打开”的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或许应该这样问更好吧——究竟是向着什么而“打开”呢?从他关于“House SA”的文章中看来,坂本在其中同时也有将建筑从至今为止的概念中“解放”出来的考虑。也许是同音的关系(日语中“解放”与“开放”同音),他将“解放”与“开放”两个词有意灵活运用。这两个很容易被看成是同义反复的词中间,“解放”更容易理解。这意味着将被建筑设计的方法制度化了的建筑的概念从根本上改变。一般而言,我认为超越现代也就是指这样一个意思。
另一方面,“被打开的建筑”并非是将近邻关系打开了,而是将文化的世界向着普遍的方向打开。要理解这点可以参考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1859-1938)的观点。我们本来生存于传统的文化世界中,当然建筑师们创作出的建筑也是在这样的范畴之中的。胡塞尔说了一下的这一段话。 copyright dobuilding

我们站立于人类文明的视域之中,这是我们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唯一的视域。我们随时随地意识到它,特别是注意到它是包含于我们现在这一时刻的视域的。对于每一个人类文明都有一个文化世界的存在以对应这种文明的本质存在方式。无论我们对其的认知有多么不明确,我们生存的这个视域在任何历史阶段和文明环境中都是传统的。但是这一视域有着能够通过系统的质问而揭示出的本质构造。通过这种本质构造,可以预示出所有可能的特殊问题。比如对于各种科学,通过他们的历史的存在方式可以揭示出对于他们起源的追问。
(《几何学的起源》 埃德蒙德·胡塞尔)

所谓“对于各种科学”,在这里完全可以替换为“对于建筑学”。此外,在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传统、历史、起源之类的词汇希望大家不要误解。建筑无论怎么变化,但是作为建筑存在于现在的文化的视域之中这件事就是有着传统的意义的,这个文化世界正在发生着历史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这里说的传统完全不是样式上的传统主义的意思。在我们立足的视域中存在着建筑,构成这个存在性的历史,不是别的,正是现在。同样的,在《几何学的起源》中胡塞尔是这样说的。 DoBuilding

历史就其自身而言首要的是我们的现在,我们总是知晓我们现在的世界,并且知道我们生活于其中,我们被包围在一个开放无边界而又充满未知的现实的视域之中。(出处同上)

胡塞尔在谈及追溯起源时,其实常常将现在作为问题。这个所谓的起源,当放到坂本的身上时可以想成是“现代建筑的本体论”,而并非是再向前追溯的形式。


现代建筑的本体论

究竟现代建筑的目标是什么呢?是追求功能还是追求几何学上的美?是希望产生一种国际式(International Style)吗?或者说是通过现代的方法实现古典主义的形式吗?又或者说是将时间这样的第四次元导入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空间吗?此外还有很多东西至今都曾被作为现代建筑。其中有些的确说到了点子上,但是可能对于并非专门从事建筑的我来说,尽管并非想要否定这些历史的现象,但就像之前引用胡塞尔的时候说的,我觉得现代艺术将建筑一下子变成了本体论的问题。在这里应该先说明一下,所谓本体论分为绝对本体论(形而上学)和相对本体论(艺术文化)。这里显然说的是相对存在论,也就是历史的函数。
内容来自dobuilding

比方说,路斯的建筑概念用最为根本(起源)而通俗的说法说来就是以裸形展示。那个时代已经不是装饰的时代,而是高效的机械的时代。时代正在发展——随之生产建筑的新的力学技术、创造建筑的物质与其用法也发生了改变。当然,创造建筑的语言也不得不随之变化。我前面尽管漫不经心地把这说成是“创造建筑的语言”,但是当然,要是作个比喻的话,就是创造建筑的语言也不得不随之变化。然而,坂本最为重要的概念“构成”也是“创造建筑的语言”。联系一个单位和另一个单位这件事本身难道不是言语性的吗?此外,这通常都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制度化了的东西的解体性(deconstructive)的方面,另一方面是考虑面向未知事物的构筑性(constructive)的方面。他认为在现代,建筑在潜在层面上追求的变成了本质构造(相对的存在),在这样的现代,为了通过所谓的“构成”来创造才产生了修饰,因而他才会变得想要认识产生了这个修饰的视域。我从路斯和特森纳这样极其特别的建筑师的探究中发现了相似的视域。但是即使是对于他们而言也有着为了创造出各种东西而需要的修饰。我通过“修饰”这样的词汇想要表达的是,以那个时代的技术,一边排除非本质的东西一边追寻建筑自身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进入现代之后,建筑终于摆脱了浪费、快乐、庸俗的消费,使得对其进行向世界开放的本体论的探究成为可能。坂本的探究,具体而言就是在使用修饰的同时,几乎是在无意识中摸索着建筑的本体论的视域。坂本将现代建筑提升到了与众不同的本体论的水准上并进行了再编成,可以说是极为难得地引出了建筑的可能性。
copyright dobuilding

 


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构成概念

首先先来看一个例子吧。无论对象是什么,丰富的想象力活动都能对它进行设想。这里我们不妨将坂本概念性的想象力暂时分为两个维度来考虑。首先是现实而具体的方面,另一个是抽象的方面。这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的讨论能够继续下去而设置的必要假设。
让我们首先从现实的维度开始。有些建筑师会从隐喻的意象出发。这种意象会引导整个设计过程的进行。而另一些人则会首先决定构造系统。通过发展这个系统从而创造出建筑。而作为一个建筑师,对坂本一成而言所谓的“家型”就是建筑的存在状态,同时他也确实常常使用两坡斜屋面的形式。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放弃了这个意义上的“家型”。随后又放弃了房身与屋面的构造上的分离。在“House SA”中他首先追求的是很够将生活场所脱制度化的构成方法。自从勒·柯布西耶(1887-1965)的“多米诺体系”面世以来,从墙壁当中解放出来的以柱来支撑楼面的重层建筑的原型几乎已经成为常识了。他通过停止这样习以为常的惯例开始了对于生活的场所的再认识。相比传统楼面的分离、重层、通过楼梯结合,现在在整座住宅中没有中断楼面的连续,从高处到低处都是联系着的。因此,随着螺旋状的动作,场所被分段依次地展现出来。
copyright dobuilding


这用语言学用语来说的话就是按照范式选出构成单位,将这些单位进行操作,按照句法结合起来。在设想这个概念性的维度的时候不妨将“House SA”中作为构成单位的要素称为“场所”。他选出必要的“场所”并将它们结合。在将建筑作为场所的结合或者是分节来构成的住宅之中,“场所”首先就是日常生活的事件发生的空间。然而,这个定义并不能够充分说明坂本一成的“构成”。从某个时期开始,坂本一成预先根据被使用和功能限定了的房间——卧室、餐厅、起居室之类——的配置和结合来避开住宅设计时通常的习惯。通常来说,建筑师通常将本应很丰富的人类的活动性还原为单纯而类型化的功能,将这些功能分配到各个房间中去从而满足我们。而坂本则拒绝了这一自现代以来被建筑师们看做理所当然而接受的习惯。他在某一个时期将房间的目的与功能消除,将之中性化。通过这种中性,他并非是想要将人类生活固有的浓淡消除,而是希望将已经无意识化并固定下来的生活与房间的关系解体。 星.建筑
要是将实践概念化的话就会变成这样。就“House SA”而言,这种结合形成了线形,这只是这里的问题,但没有必要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线形。同时,这种抽象的想象力将场所的意义消去。“House SA”在生活以前处于意义零度的位置。自从人开始住进去,将东西放入后,场所开始获得意义。这样现实维度的想象力尽管不会再预先给予“House SA”的场所的构成,也就是关系与分节额外的意义,但是生活还是会在给予意义这一点上相互补充的。
场所可以定义为就是将在家中的人类活动的提喻(Synecdoche)现象化的场所。提喻(Synecdoche)是修辞学的用语,意思是通过部分来表达全体的比喻(也就是说,尽管仅仅容纳了人类多样的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但这些活动是基于全体活动而存在的)。这样“House SA”的内部构成就不会还原成被赋予了老一套功能的房间的配置了。坂本将作为提喻的“场所”变成了换喻地(邻接地)联系的锁链。在这时,不在墙壁或是拉门上进行联系(分段)。这样家就会变成人类的所有私人活动的象征。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家本身变成了将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分段并依次现象化的东西。将这比喻为连结上的锁链的话,它就是能够直线地拉长的。这根直线的长度最终会超出用地的界限。“House SA”的用地很狭小,又有相当的倾斜。针对这点坂本一成为了家的实现而发挥想象力。坂本将这根线折了几下,将它螺旋地卷起来。之后他将这根线收进基地之中。这样构成就获得了无中心生成的多种多样的力量。 本文转自DoBuilding
那么这样的内部构成是怎样开放的呢?具体而言可以看作是外部/内部的关系。但是又不仅仅是这样。用他“日常的诗学”的说法来说的话,这对他而言其中还有未知的部分。于是我们在此进行的讨论事实上就在于这一点上了。


日常性与世界性

“House SA”是以居住为目的的小住宅,我多次强调它并非是拿来被鉴赏的物品。但是要这么说的话坂本一成却又对于这个项目倾注了惊人的精力来进行推敲。这是因为这里面不单单有居住的层面,而且作为建筑师他意识到了这也是能够给建筑的本质构造带来革新的机会。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坂本一成是在无意识之中,他对于建筑本体论的关心也是一直存在的。
也就是说,坂本一成的建筑将日常生活进行了再编成,并努力将它与胡塞尔所说的世界的视域相结合。我们在阅读他的“House SA”的构成时,不能不注意到他关于“日常性”的思考。人们对待日常生活过于理所当然,而忘却了这对于人类有多么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但是,“日常”难道就是这样的东西吗?尽管有着极端的例子,意大利作家普里莫·列维(Primo Michele Levi 1919-1987)最后的一本书中,曾经说到过日常性的重要。他说到了是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他写道,衣服和鞋子之类所有日常的东西都被剥夺的时候,他的存在完全崩溃了。对于人类而言最为根本的东西就是日常性。
星.建筑


坂本一成如此强调建筑的脱制度化,他的方法常被认为是以超越日常性为前提。倒不如说他是通过建筑的构成来展示日常生活如何有着比美学表现更为重要的意义。要说为什么的话,这是因为他的目标是寻求人类能够安居于物理层面上的某个形而上的世界中的方法。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才会在小住宅的设计中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来寻求能够使得新的生存方式的实践成为可能的“构成”方法。
这样坂本赋予了作为建筑固有概念的“构成”以能够发现全体人类过去、现在甚至将来也会继续生活下去的世界的视域的能力。为了创造出“House SA”而作出的所有想象都是基于这一本体论的思想的。他尽管对场所进行了构成,但这都是为了使得人们能够理解日常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在这里的日常性指的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家庭,超越了城市,甚至超越了国家的东西,是全人类能够安居于世界的开始。
转自:DoBuilding[http://www.dobuilding.cn]
原文链接:http://dobuilding.cn/plus/view.php?aid=2294 

磨石教育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活动信息,请关注磨石教育微信公众号
  • 磨石官方微信 手机扫描关注更多优惠
  •  
公司官方账号(请认准正规公司银行及支付宝账号,以免出现不可挽回损失)
  • 银行账号:上海磨石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1001 1020 1900 6802 823(工行同济大学支行)
  • 支付宝账号:mscnedu@163.com

磨石教育校区:上海市青浦区总部 Copyright @ 2010 磨石(中国)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01925号-1
TEL:18917685483 EMAIL:mscnedu@163.com
地址:上海青浦.盈港东路6433号8090青年创业基地B栋201(17号地铁赵巷站)
点击咨询
  • 杭州网友正在咨询BIM
  • 上海网友正在咨询BIM
  • 苏州网友正在咨询电气
  • 成都网友正在咨询钢结构
  • 西安网友正在咨询钢结构
  • 沈阳网友正在咨询结构
  • 南京网友正在咨询BIM
  • 上海网友正在咨询BIM
  • 南宁网友正在咨询幕墙
  • 新疆网友正在咨询结构
  • 昆明网友正在咨询电气
  • 福州网友正在咨询施工图
  • 上海网友正在咨询BIM
  • 盐城网友正在咨询给排水
  • 昆山网友正在咨询给排水
  • 宁夏网友正在咨询暖通
  • 沈阳网友正在咨询钢结构
  • 上海网友正在咨询钢结构
  • 昆山网友正在咨询给排水
  • 宁夏网友正在咨询暖通
  • 沈阳网友正在咨询钢结构
  • 上海网友正在咨询钢结构
  • 昆明网友正在咨询电气
  • 福州网友正在咨询施工图
  • 上海网友正在咨询BIM
  • 上海网友正在咨询BIM
  • 南宁网友正在咨询幕墙
  • 新疆网友正在咨询结构
  • 沈阳网友正在咨询结构
  • 南京网友正在咨询BIM
  • 上海网友正在咨询BIM